用户名: 密 码: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 页 学专委简介 组织机构 通知与公告 学专委活动 党建工作 政策法规 观点聚焦 行业动态 联系我们
学前专委会办公地址变更公告
站内搜索
今天是2024年9月20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 首页 >> 观点聚焦
 
会员申请
通知与公告
·学前专委会办公地址变更公告
·2022 中国民办学前教育行业发...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关于征集全国...
·关于召开第十三届(2023)中国...
·关于转发“2023学前教育发展大...
·关于2件法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祝广大民办幼儿教师节日快乐!
·2022年中国民办学前教育行业发...
行业资讯 更多...
· 允许兴办营利性民办学校新政...
· 宁波普惠性幼儿园招生覆盖率...
· 沈阳出台政策助推学前教育
· 2014年嘉兴市学前教育发展情...
· 中国民办教育行业里程碑:国...
· 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 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观点聚焦
第一视角|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对新课程改革的启示
来源:微信公众号“后朴教育” 发布时间:2024-1-31 20:22:39
—— 王祥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系

  人类发展的全部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发明创造的历史。但是把创造作为一门专门的学问来加以研究,明确提出创造教育的概念,还是20世纪上半叶的事。

  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也曾经出现过一些朴素的创造教育的思想和方法,但是最早明确提出创造教育理论并将创造教育付诸实践的是陶行知先生。

  早在民主革命时期,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与实践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就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全面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努力实现以培养大批创造性人才、增强综合国力的目标之时,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全面铺开的情况下,重新审视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与实践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萌芽

  早在1917年,陶行知从美国留学回国后,先在南京的高等师范学校等高校任教,同时任《新教育》杂志主编,后又任中华教育改进社主任干事,并发起组织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大力推进平民教育。

  他深刻地认识到,振兴民族的希望在于振兴教育。因此,他提出了改革旧教育,提倡新教育的主张。他明确地提出“教育进化之根本方法”就在于反对保守与模仿,就在于提倡发明与创造,从而率先把“创造”引入了教育领域。

  1919年初,陶行知又在《试验主义与教育》一文中指出:“夫教育之真理无穷,能发明之则常新,不能发明之则常旧。有发明之力者虽旧必新,无发明能力者虽新必旧。故新教育之所以新,旧教育之所以旧,亦视其发明能力之如何耳。”

  这就进一步明确地把是否能发明创造作为区分新旧教育的根本标准。

  不久他又发表了题为《新教育》的演讲,提出了“自新”、“常新”、“全新”的“新教育”主张,这一演讲,表明了他的创造教育思想的萌芽,提出了“坚持自我创造、时时创造、形式上精神上全面创造”的创造教育。

  两年后他又发表了《活的教育》的著名演讲,提出要“教育儿童,第一步就要承认儿童是活的”,“要用活的人去教活的人”,要“拿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拿活的书籍去教小孩子”。

  陶行知认为,“因为活的教育,能使我们有种种活的能力”。显而易见,陶行知所强调的“活”的教育,就是指教育要从实际出发,不断创造;“活的能力”,就是从实际生活出发,不断进行创造的能力。

  二、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形成

  1925年12月15日,中共中央颁布了《乡村教师运动决议案》。为此,陶行知于1926年参与制定并颁布了《我们的信条》,提出:

  “教育应当培植生活力,使学生向上长”,“乡村教师除必须有农夫的身手、科学家的头脑外,还必须有改造社会的精神,以便能够用科学的方法征服自然,用美术的观念去改造杜会”。

  这些既是陶行知倡导生活教育运动的纲领,又是他创造教育思想的体现。因为他所指的生活力,首先是指适应生活环境的劳动能力,同时也是指改造生活环境的创造能力,从而就明确了创造教育的目的,并明确了教育的要求。

  陶行知不仅提出了创造教育的思想,而且积极进行创造教育的试验。

  1927年,陶行知先生为造就乡村教育优秀人才,创办了一所完全有别于传统教育的新型学校--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并且进行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创造性试验,主要有:

  1、建立中心小学,并给予其极高的地位,使之成为师范学校的“主脑、母亲和太阳”,而不是师范学校的“附属品、儿子和行星”;

  2、入学考试所要考的,除智慧测验、常识测验和作国文一篇外,还有“农事或土木操作一日”及“三分钟演说”;

  3、各科教师都被称为指导员,指导学生教、学、做,与学生共教、共学、共生活,高级程度学生对低级程度学生也要负指导之责;

  4、准备了田园二百亩供师生耕种,荒山十里供师生造林;

  5、开学期即为开工期,以最少的经费供师生自选茅草屋居住。

  在这所新型的学校里,“教师不但是教书,学生不但是读书,而且他们是到这里来共同创造一个学校”。晓庄的试验,从教育的目的、意义、任务、方法、过程等各个方面,都充分体现了陶行知创造教育的思想,这也是他创造教育思想形成的标志。

  三、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发展与完善

  1930年4月,国民党反动政府以莫须有的罪名武力封闭了晓庄学校,陶行知也受到了通缉,被迫流亡日本。

  1931年春,他秘密返回上海,并开始创办工学团来开展新的教育实践活动。

  工学团是陶行知为了“在极困难的农业经济的基础上”普及教育而进行的新的办学形式的实验探索。

  他认为,所谓工学团,“工是工作,学是学科,团是团体”;“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它“是一个小工场,一个小学校,一个小社会”;它“包含着生产的意义,长进的意义,平等之助、自卫卫人的意义;“它将是工场、学校、社会打成一片,产生一个富有生活力的新细胞”。

  工学团同晓庄学校一样,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和创造教育思想的又一次全新的实践。通过创办工学团,陶行知最终明确提出了“我们要打倒传统的教育,同时要提倡创造的教育”的主张。

  1933年初,他在上海大夏大学发表了《创造的教育》的演讲,第一次全面、完整地阐述他的创造教育思想,提出了以下创造教育的论点。

  1、阐述了创造的过程,即“由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新价值”,无论“物质的创造”还是“心理的创造”,都必须经过这样的过程。

  2、论述了“行动”在创造中的重要意义。“唯其行动,到行不通的时候,方才觉得困难而求解决,于是有新价值的产生,完成了创造的过程”。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因为“有行动才能得到知识,有知识才能创造”,所以“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

  这就充分强调了“行动”的重要性,这一思想与实践第一的观点也是完全相符的。

  3、强调了手脑并重的重要性。“单独的行动,也是不能创造的”,“要创造,非你在用脑的时候,同时用手去实验;用手的时候,同时用脑去想不可。手和脑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4、主张“行动的教育,要从小的时候就干起”,“因为小孩子还没有斫丧他行动的本能”,假使我们给小孩子自由,“千百孩子之中,一定有一个是天才,是一个创造者、发明者”。

  5、提出了创造教育的办法,那就是“教师教大徒弟,大徒弟再去教小徒弟”,学生们很活跃地“去寻找知识,解释困难,贡献他所求得的知识,先生不过站在旁边的地位略加指点而已”。

  6、他认为“创造教育应该启发农人、工人、学生”,“使他们得到真的知识,才是真的创造”,“要启发小孩子,启发农人、工人、学生,运用大多数的力量,才能够去创造”。

  7、阐明创造教育的组织,是“以社会为学校,学校和社会打成一片,彼此之间,很难识别的”。

  8、明确创造教育的目的,是“把学校与村庄沟通”,”形成活泼的有力量、有生命的村庄”,“构成一个有大生命的中国”,并且“把小孩子、农人、工人都培养起来”。

  9、肯定“创造的教育是以生活为教育,就是生活中才可求到教育。教育是从生活中得来的,虽然书也是求知之一种工具,但生活中随处是工具,都是教育”。

  10、讲明“做”的重要作用,创造教育“非但要教,并且要学做,教而不学,学而不做,叫做‘忘三’。我们要能够做,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

  11、强调创造教育本身要有创造精神,要有创造性,绝不能“依样画胡芦”。

  四、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成熟

  为了使有特殊才能的幼苗不致枯萎,为了能替国家、民族培养人才,陶行知先生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刻毅然创办了著名的育才学校。

  在育才学校的创办过程中,发扬创造精神是“育才”得以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他的创造教育思想在“育才”的集体创造月、集体创造年等活动中得到升华,并总结出《创造宣言》、《创造的儿童教育》及《创造的杜会教育》等华彩篇章,使他的创造教育思想逐步走向成熟。

  特别是在《创造宣言》中,他进一步总结概括了创造教育的丰富内容:

  1、教育者要创造真善美的生活人,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的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学生与先生应该合作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2、要创造必须克服懒于创造、怯于创造和不思创造的心理;

  3、创造的理想境界是“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4、不要轻视点滴的创造;

  5、创造要有大无畏之斧,智慧之剑,金刚的信念与意志;

  6、有生命便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五、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对新课程改革的启示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即将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要全面贯彻“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核心理念,广大的中小学管理者和教师就应该切实转变观念,确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学习观,借鉴陶行知先生创造教育的思想,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渗透到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为我国目前许多地区和学校正在进行的“新基础教育”实验、“新教育”实验、“主体性教育”实验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

  广大的中小学教师要从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强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态度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从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中转变过来,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主动地收集和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取新知,促进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在课程评价中,教师要认识到传统的纸笔测验仅仅注重了学生的语言智能和数量逻辑智能的测量。要切实转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既要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评价,又要注重学生的多方面发展的潜能;既要注重定量分析,又要注重定性分析;既要做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又要做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评价时应该更加注重过程性、发展性,更加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教师在对学生的评价实践中不断发展与提高。

  广大的中小学教师要对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评价模式等进行大胆的改革与实验,努力探索新课程评价的新方法,创造性地开发学生评价的方法和技术,积极实行师生合作评价的方法,发挥评价的激励、反馈与调整功能,从而使评价显现出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要在教育教学实践的改革中努力实施创造教育,并不断丰富、发展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进行创造教育的再创造,进一步促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和谐社会的劳动者、建设者、管理者、领导者和美好未来的创造者。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后朴教育”)
 
 
主办单位: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中路269号3号楼705B室  邮编:100083
  电话:010-83560418  电子信箱:mbxqjy@163.com